半岛·体育老人新提出的需求能快速得到满足吗?这些社区有高招居家养老是个庞大而琐碎的课题。比如在老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面前,助餐点的服务是否跟得上?在衣食住行这些大项以外,新提出的服务需求能快速得到满足吗?走访中记者发现,为了服务好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各街道正在巧用心思,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是一条可行之路。
梳理市民热线与养老问题相关的诉求发现,从今年1月1日到6月1日,养老服务问题的咨询及诉求总量超过2500件,其中明确提及养老驿站问题的诉求占比39%。居家养老问题咨询的占比13%。在个性化服务需求方面,老人提出理发诉求的有201条,剪指甲、修脚方面的诉求有19条。随着天气愈发炎热,失能、半失能老人洗澡方面的需求量出现上升趋势,老人需要助浴方面的诉求共54条。
“咱们街道有没有能提供清真餐的助餐点呢?”近期市民何女士给属地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带来了一道“新课题”,这样的问题让街道意识到,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工作不能是个“大概其”的事儿。谈老人的衣食住行,在每一项的下面,又会有很多细分的小项。就拿食来说,不光是助餐点远近的问题、餐品质量的问题,老人对于饭菜的个性化需求其实多着呢。
在接到何女士的诉求后,潘家园街道民政科科长袁基和各职能科室工作人员一起摸排,为老人寻找适合的助餐点。结果发现,在潘家园街道辖区内,能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的助餐点多达9个,但尚无能够提供清真餐的助餐点。为老人解决清真餐的问题需要更多解题思路。
“其实除了养老驿站,属地辖区内还有很多企业,这也是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袁基说。正巧,辖区内一家企业正在改造员工食堂,这家企业原本就有将食堂共享,为周边老人提供服务的想法。看看距离,这家企业离何女士家还不远。袁基和企业的负责人说起了清真餐的事情,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对方的认可。
眼看问题就要解决了,可到了食堂改造阶段,新的问题来了。做清真餐的条件是严格的,不光食材、餐具、人员要独立,就连厨房也必须是独立的。如果将原计划的一间厨房“劈成”两间,那么厨房的面积就缩小了一半,这将不能符合规划设计要求。于是利用企业共享食堂来解决清真餐问题的计划,只好暂时搁置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除了员工食堂,属地辖区内的清真餐馆也有不少,袁基与很多属地的餐馆咨询能否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各餐馆都表示有此意向。何女士得知情况后,希望能找一家离自己比较近的餐馆,她相中了楼下的伊峰餐馆。
这回问题终于要解决了,当袁基来到伊峰餐馆门前时,不禁心里一沉。餐馆门前的便道上立着一块牌子。离近一瞅,这原来是一块界标,过了这块牌子,就到了“邻居”劲松街道的辖区,这意味着伊峰餐馆不在潘家园街道辖区范围内,餐馆正好卡在两个街道辖区的交界线上。
为了解决潘家园街道一位老人的助餐需求,让劲松街道给特意开个助餐点,这事儿能办成吗?进了餐馆,袁基找到餐馆负责人刘圣君商量,没想到刘圣君的一句话解开了他的心结,“对于咱们街道来说,要考虑属地管理的问题,但是从我们餐饮企业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门口这块界标是不存在的,我们迎的是八方客。”
伊峰餐馆在劲松地区仅仅开了一年多,刘圣君告诉记者,这是家分店,总店在什刹海地区开了十多年了。从过去老人们用养老券,到现在用养老助残卡,餐馆一直在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这件事没那么难,总店有两台能刷养老助残卡的POS机,拿过来一台用不就解决了么。”
走访中记者看到,伊峰餐厅的大堂里有20多张桌子,其中有7张桌子专门配了舒适的卡座,无论是早餐,还是午餐,来吃饭的老人都不少。刘圣君说这些卡座是专为老人用餐准备的,“他们在餐馆就餐不光是能用养老助残卡,我们还为他们打九五折。”
伊峰餐厅开始提供老年人助餐服务以来,其所解决的不仅是何女士的吃饭问题,有更多需要清真餐的老人都来光顾,无论是潘家园地区的,还是劲松地区的,现在每天来此用餐的老人已达五六十人次。
老人腰上裹着腰封,她拄着拐,行动不便,老伴儿双膝敷着药,没人搀扶的话,站起来都难。老两口都已年至耄耋,出行就医是他们最大的难题。在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冶建院社区,高龄、空巢、失能的老人挺多,谈居家养老家家都有不同的服务需求。面对不断变化、不断增长的需求,社区是如何满足的呢?
乐老汇养老服务驿站在冶建院社区是个响亮的品牌,社区里的老人都是驿站的服务对象。社区张婷婷说,听小区的名字也容易判断出来,这里过去就是单位的宿舍区,在这里生活的老人有个特点,过去靠单位,现在把这种思路转变成了靠社区,所以有什么样的需求都会跟社区提出来,这对社区服务养老的工作来说是个优势,社区能够更快更精准地梳理老人们的需求。“我们把老人的需求和养老驿站协商,他们的服务项目也根据需求不断变化,尽力保障好老人的居家养老生活。”
“最早就是上门打扫卫生,按小时服务。”一位老人说,她家屋子不大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其实打扫卫生的需求没那么旺盛,她就和养老驿站的工作人员商量,能不能变通一下,比如还是服务2小时,把打扫卫生变成陪她去医院看病行不行,结果还真的是可以的。“我看病挺麻烦的,预约的时间不固定,或者因为基础病多有临时需要紧急就医的情况,养老驿站的工作人员就专门为我调换时间,陪我去医院。”搀着老人去医院看病,在医院楼上楼下跑,挂号、拿药都不用老人费心,看完病再把老人送回家。老人说有他们在,自己省心多了。
无独有偶,社区里还有一些老人最发愁的事情是洗澡,便求助社区和养老驿站,看看有没有助浴服务,这项服务很快也实现了。还有老人因为行动不便,到助餐点吃饭比较困难,养老驿站开始延伸上门送餐的服务
“我们一直跟工作人员说,上门按小时服务,内容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要看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乐老汇养老集团海淀冶建院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郝凤娟告诉记者,自从2018年“乐老汇”在这个社区扎根以来,服务的内容就在不断改变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不断增加。社区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施展平台,让他们更快、更精准地知道了老人的需求。每当老人有了新需求,我们就把需求变成系统的服务,并把这一服务项目保留下来惠及更多的老人。就比如有老人提到就医难,这可能不光是一家的问题,而是失能半失能老人遇到的普遍问题。从最开始助餐、上门打扫卫生一些简单的项目开始,现在发展到能帮助老人洗澡、理发、送餐、送医等方方面面的服务。根据现在社区老人居家养老需求差别大且需求多元的情况,他们也正在根据这些需求为老人量身定制打造“服务套餐”。
走访中记者发现,和很多老人谈起养老的问题,老人们愿意说的是退休生活的老有所乐,但若问起将来有一天腿脚不灵便了或者生病了怎么办,老人们的眼神便开始游离,“不想这些、到时候再说”这是老人们最普遍的回答。也许这样的问题对老人来说有刺痛感甚至觉得有些许的不敬,可这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采访中甚至有些老人生活中已经有诸多的不便,却也总说不愿意给国家、给子女添麻烦。
一位老人提出用餐的诉求,解决过程中才发现其实为很多老人解决了难题;原本没有人提理发的事儿,知道有人能上门理发,诉求电话突然就多了。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挖掘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的不易,很多老人不善表达,但需求是存在的。
居家养老服务不是想当然的,更不能临时抱佛脚。通过调查走访,利用更多渠道去了解老人生活所需,我想也是此次京城养老大调研的任务之一。因为只有进一步摸排这些平时不易挖掘的需求,才能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更精准的方向和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