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刘吉桐:从打工仔到养老餐厅经理15年前,刘吉桐怀揣家里卖土豆的1千多元钱从承德老家来到北京寻找梦想;如今他是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饭店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式烹调面点组冠军,担任着北京一家国营养老餐厅的经理,并且通过自考成为一名大学生。他在北京成家立业,融入了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冬日的京城寒风凛冽,上午9点左右,位于西长安街街道小六部口胡同的老年配餐中心就已坐满老人,凑一桌打牌的、喝茶聊天扯闲篇的,旺盛的人气儿让这隆冬时节也有了阵阵暖意。餐厅经理刘吉桐一进门,老人们就像见到了自家孩子一样熟络地打着招呼,说道着家长里短。厨房里一片热气腾腾,这天中午有一道小吃是老北京炸三角,厨师先试炸了一个出来。白面裹出来的三角形金黄透亮,冒着一阵阵香气,刘吉桐掰开来,茴香鸡蛋馅清香扑鼻。他仔细看了看,交代服务员说,“外面定价2块,咱们卖1块钱。”
中等身材的刘吉桐穿着厨师白大褂,浑身上下清爽整洁。33岁的他体型偏瘦,眼神明亮,不善言辞但朴素坦诚,仿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大学生。
刘吉桐的老家土地较贫瘠,普通农家的生活无外乎是年复一年地种土豆、收土豆、“猫冬”。他母亲精神有点障碍,哥哥参军,父亲腿部残疾拄着双拐。
刘吉桐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入学需要3000块钱,一贫如洗的家里实在拿不出来。父亲拿着通知书拄着双拐挨家挨户去借,好话说尽,仅仅凑了不足千元。刘吉桐不愿意再让家里人为难,还了父亲借来的钱,含着眼泪撕掉了录取通知书。后来父亲把家里一年收的土豆卖了一千多块钱,让他拿着出去闯自己的路。
怀揣梦想,带着父亲的希望,18岁的刘吉桐坐上火车南下来到了憧憬已久的北京。十几天过去了,尽管睡在垃圾站旁的废旧沙发上,每天的伙食费是一块钱买的四个馒头和五毛钱一瓶的矿泉水,兜里的钱还是花光了。“生活如此艰难,除了梦想,我一无所有。”他迷茫,害怕,除了咬牙坚持别无他法。所幸他遇到了一个好心的老乡,有了第一份保安工作。
保安一干就是三年。机缘巧合,一起当保安的兄弟去了京城一家知名餐厅打工,他去看望,一进后厨,对大厨们的技艺叹为观止,心里的声音告诉他,眼前就是他要找的机会,他当即就去跟餐厅经理请求留下。经理问他:“你会干什么?你能干什么?”他说:“我什么也不会,但我什么都能干。”经理被这个小伙子的质朴和豪气打动了:“行,你留下来吧。”他成了一名勤杂工,扛面、缷菜、打扫卫生间,哪里有活哪里干,后厨老师傅们开始对这个不偷奸耍滑干活卖力的小伙子刮目相看了。2007年的一天,经理问他,“现在餐厅缺面点师,你愿不愿意学?”他惊喜之余,连连点头,正式成为了一名面点工。
终于有机会学习面点技术了,刘吉桐如饥似渴。买不起太多的专业书籍,一到周六日休息,他就到西单图书大厦查资料,一本本地抄书。平时有外来的师傅展示厨艺,他就在旁边偷偷地学。刘吉桐那股好学的劲头儿,很多老师傅看在眼里,就把很多北京传统的面点技术无私地传授给他。他跟着师傅学习技术,也学习做人。
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他独立完成了包括300多道面食作品的“小吃宴”的制作,其中很多都是濒临失传的传统面食。这一年他被提拔为餐厅的面点技术主管。回想起当初到北京漂泊的日子,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荣誉接踵而至,2014年他代表北京市参加第五届全国饭店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获得中式烹调面点组第一名特金奖,还获得全国十佳烹饪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7年他荣获首都劳动奖章。烹饪大师、京城“面点王”王志强见到他的努力,跨界将他收为关门徒弟半岛·体育官网登录入口,他“拜名师,学厨艺”的梦想成真了。
王志强曾是前门饭店的面点主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国宴的面点中就有王志强做的熊猫戏竹。
初进师门,师傅王志强问他会做什么?花边饺子、榴莲酥等等,他说了一大堆,师傅说不行,一看作品就老了,“光有传承,没有创新,我们的技艺早晚会落伍,一定要在传承中创新。你有没有恒心?这个过程很枯燥,要一遍遍练。你去买个苹果,仔细观察。”他听话地去买了个苹果,仔细观察每一处的不同,将这些直观的特点体现在作品中。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他不断地反复实验,在师傅的指点下,他终于制作出了独一无二的“面果儿”苹果:苹果表面红黄两色的渐变非常逼真,细节堪称完美,甚至还带着苹果把儿,苹果的馅心是用苹果粒做的,吃起来就是苹果的味道。这个苹果参加北京大赛,得了金奖。在作品展示中,由于太仿真,全部被观众拿走,场上只剩了空盘子。
不光专业技术精进,在公司的资助下,刘吉桐抓紧一切机会刻苦学习,取得了本科学历。刘吉桐已融入北京这座城市,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了一名“懂技术、有学历、能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016年底,西长安街街道老年配餐中心筹备时半岛·体育官网登录入口,刘吉桐已经是餐厅副经理,他主动请缨挑起了大梁。养老餐厅难赚钱,这是餐饮行业人尽皆知的情况。刘吉桐说,“从一名初中毕业的打工者成为一名厨师,离不开身边无数北京人的关照爱护,希望能通过开办养老餐厅回馈社会。”
西长安街街道老年配餐中心2017年元旦正式营业,面积仅150平方米左右的配餐中心,每天负责解决附近700多位老人的吃饭问题,其中有150余人喜欢热闹经常在这里吃,更多的人选择带回去,还有部分“三无”老人和高龄老人,由专门的工作人员送餐上门。
餐厅位置设在了一层,里面靠墙设置了扶手、靠背等,以便老人排队的时候可以随时休息。有些老人的腿脚不好,餐厅地面特意铺装了防滑地胶。为了能让老年人吃得放心、安心,餐厅还在醒目位置安装“明厨亮灶”显示屏,方便老人一进餐厅就能直接看到后厨的操作情况和食物的加工过程。
肩负西长安街街道13个社区老年人用餐的重任,餐厅丝毫不敢马虎,“我们对服务员的要求很高,第一就是要有爱心。”刘吉桐说,老年人需求复杂,菜品要营养、健康、安全、适口,为此刘吉桐和他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系列适老餐品,譬如枣糕,是将大枣蒸熟去核,将枣泥和面粉和在一起,经过发酵采用传统工艺蒸制出来,而不是图省事儿加一些添加剂用烤箱烤出来。除了枣糕,还有很多适合老年人的面食,自制杂粮黑芝麻糊、杂粮发糕、无糖糕点、鸡汤馄饨等。冬日天冷半岛·体育官网登录入口,针对老年人普遍缺钙的体质,他们用牛大棒骨、牛腱子肉、老母鸡、干贝等原料慢熬八个小时做成牛肉面,汤汁鲜美、肉质软烂又补钙,非常受老年人的喜爱。
当初想着学好厨艺为父母养老,可他的父亲却没有来得及仔细品尝他的手艺,去年底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了。父亲的最大心愿是看看,但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成行,这是刘吉桐最大的遗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看着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在他管理的餐厅就餐,向他露出满意的微笑,他想父亲的在天之灵也会为他的努力和付出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