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从天花板到地板”药价这样降下来从探索制度设计,到平衡各方利益,再到保障药品质量,上海地方实践为全国改革探路先行,解决了药品招采中的一道道难题,逐渐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子。
60种药品采购成功,327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48%,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185亿元……不久前,备受关注的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简称“集采”)终于开标。
时针拨回三年多前,2018年12月6日,“4+7”试点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这意味着酝酿已久的国家集采正式拉开帷幕。就在这一年,国家医保部门委托上海市医疗保障局下属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简称“上海药事所”),承担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简称“联采办”)的日常工作。
作为一项涉及全国14亿人口、1万多家公立医院、数千家医药企业的重大制度创新,集采的作用就是降药价吗?价格降了,药品质量有保障吗?面对改革中的难题,联采办怎样一步步探索解决?
家住嘉定的刘阿姨今年70岁,2015年,她做了胃部恶性肿瘤切除手术,术后开始服用格列卫。当时,吃药一年要花7.2万元半岛·体育,刘阿姨光用退休金负担不起,只能拿出多年积蓄,到后来积蓄都用完了。
集采给她带来了希望。在第一批“4+7带量采购”中,国产仿制药伊马替尼以低价中选,从此进入了慢性髓性白血病、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的生活。刘阿姨告诉记者,现在服用国产仿制药,一年只花费5000余元,自己完全能够负担,大大减轻了一家人的经济压力。
然而,药企和医院最初的反应却很激烈。集采之初,一个品种只限独家中标,也就是说,以最低价中标的产品可以占据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院该品种60%到70%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落标产品将退出市场,个别企业甚至面临淘汰危机。这就好比原来几十个人分的“蛋糕”,现在变成了一个人的。业内人士纷纷议论,“干这件事肯定会得罪人”。
改革只能让一方受益、多方受损吗?上海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一个否定的回答:“带量采购重在系统集成,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挤压流通领域过多水分,净化流通环境,也要全盘考虑各方利益,妥善处理各方诉求,争取多方共赢。”
奔着这个目标,集采政策不断迭代。2019年,当集采范围从“4+7”时的11个城市扩大至全国后,中标规则从同一品种“独家中标”改为“多家中标”。“多家”的数量也从3家、6家一直发展到最多10家企业中选,约定量和标期根据中选企业数量而定。
“全国市场那么大,独家中标肯定会有断供风险。从独家到多家,一方面可以保证供应,另一方面能给更多企业提供机会。”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分析。
三年多来,随着集采政策日趋完善,以及医保部门和药事所“手把手”的指导,企业不断熟悉集采规则,报价更加理性,集采带来的阵痛正在减轻。最近,第七批集采又有新探索,增加了备供地区和备选企业半岛·体育,规定当主供企业无法满足所选地区市场需求时,备供企业可按有关程序获得主供企业身份,由此保障供应稳定。
及时支付货款也是集采得以推行的关键。为此,上海药事所经批准设立了集采资金专户,从医保基金划拨相应资金作为周转金,分批垫付全额货款,其中95%均为预付,有效缓解了公立医疗机构资金周转压力,也有利于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为了激励医院使用中选药品,早在2020年国家医保局、财政部下发《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的指导意见》之前,上海医保部门已经开始探索“结余留用”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对于医疗机构使用中选药品后节省下来的医保费用,按照考核情况给予医疗机构最高不超过50%的结余,从而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使用中选药品的积极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卞晓岚告诉记者,首批结余留用奖励已经下发到医院,“医保部门用心良苦,让大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项改革给每个参与主体带来的红利”。
当集采进入新阶段,由上海起步的这一探索再次上演“投药问路”,为下一阶段工作带来新的启示。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丁一磊表示,希望上海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医药集采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发挥好联采办作用,与国家医保局共建更高层次、承担更多使命、影响更广泛的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对其他地方集采工作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半岛·体育,为全国集采工作推进做出新的贡献。